有些书读来是为消遣,有些书读来是为励志,又有些书读来是为益智,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似乎很难一言蔽之其为何用。这本书讲的是苏东坡的生平,从少年得志,到从政造福一方,又到落魄被贬,最后客死他乡。读者在许多细节中了解了这个千年前古人的一生。为此,林语堂参考了大量苏东坡的书信,札记,诗词,从而把苏东坡带到了读者面前。读者也由此认识了一个高度复杂的人 - 他有李白的才气,杜甫的仁义,辛弃疾的豪情 - 但是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来评价他。
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个饮酒成瘾者,是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到头来,若是在中国人面前提到苏东坡,总是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也许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我们对于苏东坡的印象并不是一个仰之弥高的伟人,更像是一个我们愿意交好的朋友。
如果苏东坡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他或许不会成为我们记忆中伟大的生活家。他少年得志,二十一岁便考取进士,飞黄腾达即在眼前。而后又被卷进王安石变法的政治风波,导致他一路被贬远离京城。之后又受到太后的重用,一路官至吏部尚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后又因政治斗争流落广东和海南。这样的大起大落塑造了他的性格,中国的历史上也多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苏东坡有令人敬佩的一面,他是一个孔夫子所构想的士大夫化身 - 拥有十足的道德勇气,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居庙堂之高,他是那个朝堂中不悦耳的声音,他会警告皇帝执政的基础在于人民:“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木无根则藁,灯无膏则灭,人主失人心则亡。”
处江湖之远,他会新建水利,赈济灾民,甚至创立了杭州和广州的第一个公共医院和孤儿所。从史料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地方执政者和城市设计师。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儒生官员擅长做作文章和论道理,却鲜有像苏东坡一样拥有实用智慧能造福一方百姓的人。
我们喜欢苏东坡不只因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因为他是一个拥有细腻情感的诗人。在他亡妻去世的十周年,他写下了那篇流传至今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中国人的集体情感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诗人不断丰富的。当简单的词汇不足以描述我们复杂的情感时,是诗人的排列组合使得语言有了意境,由此我们的共同体验得以被语言描述。也许在中文中我们找不到词语描述因为无法和远方亲人团聚所产生的悲伤和之后的释然,但是我们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带来的心头上的体验。在这种意义上,苏东坡用他对于生活的敏锐感知和对于情感的精准描述,在汉语中给我们创造了共情的空间。
苏东坡不只从自己的内心中发现情感,他也有对于生活强大的感受力,也总能在细微的生活提取诗的美感。有一次他将睡前突然想找朋友张怀明聊天,我们便有了承天寺夜游这样的名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苏东坡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能把柴米油盐的生活杂糅提炼,给予我们在平凡生活中不曾发现的美感。
按理讲心思细腻敏感的人容易在生活中患得患失,而苏东坡另外奇怪的一点是他正好相反。从他写的文字中我们发现他也可以是一个玩起来没心没肺的人。在被贬密州之后,苏东坡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充分展示了自己顽童的一面。他脱出了士大夫的长袍,穿上的农人的便装,他会在饮酒后在田埂草地上睡觉,也会夜爬赤壁,与山鹰作伴赏月。他好玩乐,却不沉浸在单纯感官刺激之中。生活于他不再是苟且而是游戏,就好像他是旷野中无拘无束的孩童一般。以赛亚·柏林或许会把这个叫积极自由,陶渊明则更有诗意,用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述了这种心境。
这种顽童心态在更深层次所体现的是一种读书人中鲜见的精神自由。这也是苏东坡令人着迷的另一方面 - 在短暂的时间中,他似乎完成了从一个入世的儒生到一个出世的侠客的转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促使了这种转变。
首先来自他对于无常的接受。苏东坡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佛教,也经常和僧人交流,在他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佛家思想的印象。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赤壁赋中,面对友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感叹,对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用现在的话来讲苏东坡做到了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说起来简单,而真正在生活中可以做到又需要多少反思和历练呢。
另一一部分或许来自于他的幽默精神。他在年老的时候被贬海南,海南在当时算是荒无人烟的世界尽头,面对命运的玩弄,苏东坡善于用幽默的力量化解。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当时谣传他已死亡。在一次宴席上,一个朋友向他开玩笑说:「我当时真以为你死了。」 苏东坡说:「不错,我死了,并且还到了阴曹地府。在阴间路上遇见了章惇(苏东坡政敌),决心又还了阳。」
他也是一个很会自嘲的人,在海南地远偏僻无医治病的时候,他在和友人的信中写到:「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一个完美的神定然是不会自嘲的,因为自嘲建立在意识到生活和自身的不完美后接受的释然。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苏东坡的自嘲帮助他接纳生活不好看的样子,从而把他自己从内心的枷锁中解放开了,获得或许之前从未拥有的精神自由。
但是生活中还是有他可以控制的东西。每到一个地方,他会花心思设计自己的住所和花园;他喜欢喝酒,就不断试验新的调酒配方,虽然这导致他和邻居的好几次食物中毒。他发明了东坡肉,也在发现烤羊蝎子的美味之后急忙写信告诉弟弟。面对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幽默以待,面对控制的了事情充满热情,这就是苏东坡的生活艺术。
或许这就是读这本书最大的用处,每当人生不顺抑或是烦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回这个千年前的老朋友,消遣之余和他学习一下生活的艺术。